穿戴设备15年进入2.0时代 16年国产量1亿台

发表时间:2015/2/10 浏览:10696

标签:穿戴设备 所属专题:行业热点

      2014年,耐克放弃了FuelBand健康追踪系统,2015年,苹果的智能手表将上市,而索尼也将进入智能眼镜领域。2015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又展出了更多的可穿戴设备,这让我们不禁想问:发生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幕会继续上演吗?
   在目前这个阶段,有些思想超前的人已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但大多数人还没有开始尝试。
  如果将摩尔的技术理论比作“D-Day”(诺曼底登陆日)之后,上面提到的行业巨头们还没有一家让他们的可穿戴设备跨过了这条鸿沟。“D-Day”由确定攻击点(point of attack)开始,然后消灭三个滩头阵地上的敌人,最终实现战略反攻,使我们跨过鸿沟。

     

  有许多新一代可穿戴设备将在2015年上市,其中很多已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亮相:智能戒指MOTA;智能腕带Belty;智能耳塞Bit Bite;智能耳机DUSH和HUSH。英特尔新设备集团副总裁兼总经理史蒂文·赫尔姆斯(Steven Holmes)在201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透露了这个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新动态,而这一动态源于英特尔举办的“makeitwearable”竞赛。尽管这个行业看起来在蓬勃发展,日渐繁荣,但实际上我们对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十分有限的(渗透率仅为10%-20%),但放弃使用的比率却相当高(达到40%),这种趋势完全符合摩尔的理论。
  原因其实并不令人感到吃惊:比如,健身追踪腕带效果不佳。此外,智能眼镜的缺点也很多,但实用价值太小,以致于对思想开放和精通科技的工程师们都毫无吸引力。其他可穿戴设备则违背了“作用-反作用”原则:它们提供的信息太多,但有见地的信息太少。人们对天气尺度(synopticscale)的综合性气象学不感兴趣,而只是想得到一点建议:“带上外套和雨桑”。
  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是这种情况:人们需要一个作用-反作用的“闭合环路”,比如“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不是单纯的信息和未经处理的测量数据。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不像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之类的产品,仍然是“哑巴”设备。现在,我们的产品正在更新换代。对于新一代产品(即可穿戴设备2.0时代)来说,要想取得突破就要提供简单的建议和明确的见解,因为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收获。

    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最新研究报告预测称,到2016年,中国产可穿戴式设备将超过1亿台。
    Gartner的报告称,Nike+ FuelBand、谷歌眼镜以及苹果手表为中国硬件厂商带来了启发,从而推出仿制的穿戴式产品,并以较低的价格在全球市场进行销售。尽管穿戴式设备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许多中国厂商已经开始推出一些非常低价的产品了,例如售价79元(12美元)的小米手环,售价299元(47美元)的inWatch Pi,以及售价188元(30美元)的阿巴町儿童手表手机插卡腕表定位智能手环。这些产品与全球性品牌的产品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其较低的定价却能吸引更为广阔的消费群体。     Gartner预测,穿戴式市场将极有可能重复之前中国手机与平板市场的增长历史。除了传统的白牌电子产品制造商,许多中国的初期和创业型公司也对穿戴式设备市场充满兴趣,从而将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评论:( 请您说点什么吧!)

评论 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企业会员个人会员